安徽备考资料

首页 > 国家公务员考试 > 备考资料

2026国考行测备考:文章写作之基层减负

安徽华图 | 2025-08-21 16:20

收藏

文章写作之基层减负

  一、如何拟标题

  *要求:突出主题、尽量包含主题词,简洁明了,适当优化,不宜过长,一般一行即可,最多两行。

  *方法:单一式、对称式(主题+意义;主题+对策/对策+主题);以/用/让+名词+动词+名词

  eg:请以“基层减负”为话题,写一篇不少于1000--1200字文章。

  示例:

  单一式:以基层减负书写时代课题

  对称式:促进基层减负 助力基层治理/削减文山会海负担 厚植为民服务情怀

  二、如何写首段

  *原则:言简意赅、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,不超过200字,过长可分为两段。引出中心论点,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尾句。

  *思路:1.目的任务:引出中心论点(含主题词,围绕主题侧重方向)

  2.追求出彩:内容上-引用名言、政策理论、历史典故等,

  句式上-运用对偶、排比等句式,简短齐整。

  3.开篇结构:破题——承题——立意

  (1)破题:梗概案例,或解释关键点明题意,或阐释背景,或引用相关名言

  (2)承题:进一步分析影响、原因、启发或关系等。

  (3)立意:抛出自己的核心看法。

  eg:促进基层减负助力基层治理

  示例: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这句俗语道尽了基层工作的繁杂与沉重。【破题】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联系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然而,近年来“痕迹管理”泛滥、文山会海反弹、考核检查扎堆等问题,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负担过重的困境。【承题】唯有让基层干部从繁杂事务中挣脱出来,用更多时间倾听民声、解决民忧,才能让“最后一公里”真正成为连接民心的“暖心一公里”。【立意】

  三、如何论证分论点

  *原则: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,论证充分,论据多样,逻辑严谨,字数200-300字。

  *思路:分论点+解释说明+引用论据+分析回扣+总结

  常见论证方法:

  (1)举例论证:

  分论点+(解释概念/说明关系)+列举事例(1个或多个)+构建例子和论点之间关系+结论

  (2)引用论证:

  分论点+(解释说明)+引用名言/公理定理+分析名言或公理定理+结论或对策

  (3)对比论证:

  分论点+(解释说明)+正面案例/事实+反面案例/事实+结论或对策

  *完整分论点论证示例:

  为基层减负,首在破除形式主义的“虚功”,还治理以实效。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最大障碍。形式主义的虚假作为,就如同吹起的泡沫,看似五彩斑斓,实则一触即破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:“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,是我们党的大敌、人民的大敌。”焦裕禄在兰考县任职时,为治理风沙等灾害,他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堆砌材料,而是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头,查风口、探流沙,掌握第一手资料,最终找到治理灾害的有效办法。基层干部也应如此,把功夫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上,多走村入户了解民情,多蹲点调研破解产业发展瓶颈,让治理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,而非厚厚的档案中。

  四、如何写结尾

  *原则:总结论点,回扣主题,适当升华;结尾要短小精悍,字数在100字左右。

  *思路:总结全文+适当扩展(意义、危害、对策、目标、期待)

  eg:

  分论点一:为基层减负,要破除形式主义的“虚功”,还治理以实效。

  分论点二:为基层减负,要优化治理机制的“链条”,给基层以赋能。

  分论点三:为基层减负,要激发基层队伍的“活力”,让初心更坚定。

  示例:

  “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”为基层减负不仅要斩断形式主义的羁绊,还要优化权责清晰的机制,更要激发基层干部的活力,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治理回归“为民、务实、高效”的本源,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。

  【参考范文】

  促进基层减负助力基层治理

  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这句俗语道尽了基层工作的繁杂与承重。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联系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然而,近年来“痕迹管理”泛滥、文山会海反弹、考核检查扎堆等问题,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负担过重的困境。唯有让基层干部从繁杂事务中挣脱出来,用更多时间倾听民声、解决民忧,才能让“最后一公里”真正成为连接民心的“暖心一公里”。

  为基层减负,要破除形式主义的“虚功”,还治理以实效。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最大障碍。形式主义的虚假作为,就如同吹起的泡沫,看似五彩斑斓,实则一触即破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:“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,是我们党的大敌、人民的大敌。”焦裕禄在兰考县任职时,为治理风沙等灾害,他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堆砌材料,而是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头,查风口、探流沙,掌握第一手资料,最终找到治理灾害的有效办法。基层干部也应如此,把功夫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上,多走村入户了解民情,多蹲点调研破解产业发展瓶颈,让治理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,而非厚厚的档案中。

  为基层减负,要优化治理机制的“链条”,给基层以赋能。基层负担过重,根源在于治理机制的 “上下错位”。有的社区为统计老年人信息,同时应对民政、卫健、社保三个部门的表格,社区主任不得不安排三人分头填报,实则数据内核完全一致。这种 “上级动动嘴,基层跑断腿” 的困境,在浙江 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中得到破解:通过省级数据平台打通 23 个部门的信息壁垒,基层采集的居民信息一次录入即可多部门共享,提升基层的办事效率。可见,当上级从 “指令发布者” 转变为 “服务支撑者”,用数据共享替代层层加码,用权责对等消解责任甩锅,基层才能从无谓消耗中解脱,真正实现减负与赋能的共生。

  为基层减负,要激发基层队伍的“活力”,让初心更坚定。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“主力军”,他们的状态直接关系治理效能。马克思曾说:“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,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。”为基层减负,本质是为干部“松绑”,让他们重拾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谷文昌在东山县任职期间,当地环境恶劣,风沙肆虐。但他没有被繁琐的形式主义事务牵绊,而是一心扑在治理风沙、改善民生上。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,历经多次失败仍不放弃,最终让荒岛变绿洲。这种与群众“面对面”的工作状态,才能让“为人民服务”从口号变为行动,让基层治理扎根于群众的沃土。

  “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”为基层减负不仅要斩断形式主义的羁绊,还要优化权责清晰的机制,更要激发基层干部的活力,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治理回归“为民、务实、高效”的本源,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。(1082字)

分享到

微信咨询

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

全部资讯

copyright ©2006-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