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下半年资格证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学习理论
(一)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
学习的实质 | 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| |
行为的分类 |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| |
基本规律 | 强化 | 正强化:通过呈现某种(喜欢的)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; 普雷马克原则: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(喜欢的行为)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(不喜欢的行为),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|
负强化:通过中止某种(厌恶的)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;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| ||
惩罚 | 呈现性惩罚: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,呈现一个(厌恶的)刺激,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| |
取消性惩罚: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,减少一个(喜欢的)刺激,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| ||
消退 | 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,不再有强化物伴随,那么,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| |
理论应用 | 程序教学 |
(二)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
1.社会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。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践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,实际上就是从做中学。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,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,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。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,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。
2.观察学习分为注意、保持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。
3.三种来源:
(1)直接强化: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(外部奖励)而受到的强化。
(2)替代强化: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(外部奖励)而受到的强化。
(3)自我强化: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,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。
(三)布鲁纳:认知—结构学习理论/发现学习理论
学习观 |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|
学习包括获得、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| |
教学观 |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|
教学原则:动机原则、结构原则、程序原则、强化原则 | |
学习法 | 发现学习 |
(四)人本主义学习理论
有意义的 自由学习观 | 学习分类 | 无意义学习 | —— |
有意义学习 | 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(情感、人格等方面)之间的关系 | ||
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|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,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,而是“助产士”与“催化剂”; 促进学生进步有三个条件:真诚一致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、移情性理解 | ||
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| 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:情感和认知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“全人” 重过程轻内容,重方法轻结果 |